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月5日宣布,其骨科团队在国产锟铻®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第300例关节置换手术。这标志着瑞金医院智能骨科应用迈入新阶段巨人配资,也意味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正走向常态化、规模化应用。该机器人由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彰显了“深圳智造”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创新的实力。
据了解,完成的300台手术涵盖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占比约70%)、全髋关节置换(20%以上),以及单髁置换和探索性翻修手术等多种术式,充分验证了锟铻®国产机器人在多适应症、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和临床适用性。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国产机器人辅助关节手术的医疗中心之一,瑞金医院以扎实的临床积累和系统化实践,为智能手术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瑞金经验”。
从“首例”到“300例”:智能手术实现临床常态化
2023年5月11日,瑞金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实施首例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迈出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同年12月完成第100例,两年突破300例,展现出团队在技术掌握、流程优化和多学科协作方面的高效推进能力。
“从最初每台手术比传统方式多花30分钟巨人配资,到现在仅差10分钟以内,我们已走过学习曲线,进入‘人机协同’的成熟期。”瑞金医院骨科何川教授表示,“目前机器人手术已成为我们常规术式之一,流程高度标准化,具备向更多医疗机构推广的可行性。”团队正计划将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拓展至复杂翻修、严重畸形矫正等高难度病例,并系统总结300例临床数据,未来将通过学术发表、行业会议等形式分享经验,助力国产智能手术技术的整体提升。
在300台手术的实践中,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得到充分验证。
相比传统依赖医生经验的操作方式,机器人通过高精度机械臂实现毫米级截骨,显著提升假体安放的准确性,为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系统实现了软组织平衡的客观化评估:术中实时监测张力、角度等参数,将“手感”转化为可视数据,建立可复制的临床标准。临床随访显示,接受机器人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更快,关节功能恢复显著提升。不少曾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对比后表示:“这次恢复快了一倍,走路更自然、更稳。”
智能赋能:让年轻医生更快成长,让手术更“懂”患者
机器人手术不仅改变了操作方式,更在重塑骨科的临床生态。过去,一名医生需完成200至1000例手术才能熟练掌握关节置换技术,而借助锟铻®机器人辅助巨人配资,年轻医生仅需10–20例即可掌握核心操作。学习曲线缩短逾90%,显著加速了人才成长,也降低了手术对个体经验的依赖,推动复杂手术走向标准化与普惠化。
与此同时,智能化系统正让手术“更懂患者”。借助三维建模与个性化规划,医生可在术前为患者“量体裁衣”;术中实时导航与安全边界技术,确保每一步精准无误;术后通过智能工具动态跟踪康复进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瑞金医院正以智能技术重构骨科诊疗全链条,让医生决策更科学,患者恢复更安心。
“智能化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医生看得更清、想得更深、做得更准。”何川教授表示。
全链条智能化,手术或将“无人化”?
谈及未来,何川教授充满期待:“未来的手术室,可能是智能系统自动提示检查、机器人精准操作、AI全程管理康复。也许有一天,患者进入专用空间,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一台关节置换。”
他坚信,随着医、工、企三方深度协同,中国智能骨科将加速追赶国际前沿,走出一条技术自主、临床领先、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谢萌巨人配资
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