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春夏之交,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气候明显变暖股王配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开始活跃。根据历史监测资料和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五月份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公众做好这些疾病预防的同时,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登革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口腔黏膜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典型表现,伴有感冒样症状;少数患儿表现为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主要由感染EV71型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市每年5-7月将迎来手足口病发病高峰。
防病提示股王配资
展开剩余87%A
居室和教室都要勤通风,并加强消毒,尤其是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内的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还需特别注意室内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和通风;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要积极配合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访制度。
B
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C
及时发现患有发热或手部、足部、臀部、口腔出现疱疹的患儿,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婴幼儿接触。
D
知情、自愿、自费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E
家长们还应特别注意患儿的病情发展,一旦患儿体温达39℃以上,常规退热效果不佳,并伴有精神萎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增快、手脚冰凉等重症表现时,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年都可发病,但在冬春季较多,常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中暴发。初期症状包括发烧、肌肉酸痛、头痛和疲惫,之后脸颊单侧或双侧的腮腺部位会感到疼痛且肿胀。流行性腮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在人群拥挤处会迅速扩散,通过飞沫传染或直接接触患者传染。
防病提示
A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适龄儿童在8月龄、18月龄可以免费接种两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麻腮风疫苗)。
B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C
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
D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人群。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和痂疹为特征,常成批出现。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并发症。水痘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多见于儿童,容易在集体机构引起暴发。
防病提示
A
幼托机构应做好日常通风消毒,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隔离期为水痘疱疹全部干燥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一周。
B
家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患病儿童应及时就诊,注意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C
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数人接种水痘疫苗后不会感染水痘。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为轻微,出疹较少,发烧的可能性较小股王配资,并且恢复更快。
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我市新冠感染持续维持在低流行水平,随着“五一”假期的来临,人们出行需求大增,考虑人群流动、聚集的情况,新冠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高,尤其是此前未感染的人群感染的风险更高。因此,广大群众在外出游玩时仍要做好个人防护,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防病提示
A
应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B
乘坐飞机、高铁、火车、空调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随时手卫生。
C
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N95口罩。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高热、“三红”、“三痛”、皮疹。突发高热,体温可升至39℃ ,甚至40℃。三红,即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痛,即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表现为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防病提示
A
前往广东、深圳及国外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如实告知医生旅行史或居住史。
B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避剂等进行预防。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C
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水养植物定期换水,消除蚊虫孳生场所。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生物性的,也有动植物性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那么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水平,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食品安全五要点。
防病提示
A
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B
生熟分开。在加工和储存食品时,使用两套刀具、案板、器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不能混用。在冰箱内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C
烧熟煮透。肉、禽、蛋类和海产制品要充分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时间。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D
保持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冰箱中食物不能贮存过久;熟食在食用前应加热煮透。
E
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水果和蔬菜生吃前要彻底清洗干净;不买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1
转载来源:陇南疾控股王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