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司空见惯却很有意思的情况:我军几乎从不在阅兵中展示没有批量装备部队的武器——注意领域国际,连已经生产多个原型机并进行试验、或进入试生产阶段都不信,必须是已经批量装备才有在阅兵式上公开展示的可能。
当然也并非没有打破常规的特例,譬如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31洲际导弹,当时该弹并没有完成全部的试验任务,但基于展示我军新一代战略核打击能力的需要仍然安排了该弹参阅。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的历次阅兵,都没有类似情况再发生过。
那么将尚未定型的飞机在重要活动中公开展示是否有过先例?领域国际
还真有,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苏联。1956年的图希诺航展期间,米亚西舍夫设计局首次对外展示了米亚-4战略轰炸机,而该机当时尚在试飞之中。
苏联急于将米亚-4公之于众的原因非常简单,B-52的装备给了苏联很大压力领域国际,苏联需要除图-95以外的另一种战略轰炸机实现对美国的战略平衡。不过事与愿违,由于米亚-4在航程指标上始终未能达标,这种官方“偷跑”到底是唬不住人的。
说起来,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令人感慨。1998年3月23日,歼-10首架原型机第一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观摩了歼-10首飞的首长紧紧地握住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先生的手,询问能不能抓紧一下生产、争取在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上让歼-10组成一个小编队参加空中分列式,当然事情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很遗憾这个愿望未能成真。
短短不到三十年,我国已经从军事技术领域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的追赶者发展为军事技术总体世界领先、部分技术领域冠居全球的领跑者。
正如我军再也不需要像在开国大典上一样让空中分列式的飞机飞两遍一样,今日的中国也不再需要将阅兵式作为展示建军成果和军事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对于国产六代机的发展,我们只需要静候佳音。
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