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7日溢诚优配,行刑前,王仲对身边的检察干部李向东说:“你可得记住了,当了官,千万莫伸手。不该是你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能要……伸手,必被捉啊!”
这番临终前的“警世恒言”,出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因贪腐被枪决的县委书记之口,听来不免让人五味杂陈。一个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同志,缘何走到了这一步?又是什么样的案情,竟让一向稳健的陈云同志拍案而起,下了“必杀令”,即便有人求情也毫不动摇?
这事儿,得从那个风云激荡、万物复苏的年代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毗邻港澳的广东,成了风口浪尖。当时,内地物资相对匮乏,而对岸的“洋货”——电视机、冰箱、收录机,对普通百姓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于是,一条特殊的“谋生之路”——走私,在沿海地区悄然兴起。海丰县,便是这股浪潮中的一个典型。
王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76年调任海丰县委书记。说起来,这位老革命最初的履历是相当漂亮的。他上任伊始,雷厉风行,重拳打击走私,整顿社会风气,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颇有口碑。面对查抄上来的琳琅满目的走私品,他也能做到目不斜视,两袖清风。可以说,他有过一段真正想为一方百姓干点实事的好时光。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能抵挡住大风大浪的英雄,有时却可能在细微之处翻了船。压垮王仲理想防线的,说来有些不可思议,仅仅是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在那个年代,电视机绝对是稀罕物。有意思的是,在海丰这个走私猖獗的地方,很多普通人家里都有,周围的同事、干部家里也基本配齐了。唯独他这个县委书记家里,还是一片空白。这种微妙的心理失衡,成了他防线上最薄弱的一环。当一个本地广播员,以探亲为名,想求他批个去澳门的条子,并顺手将一台电视机塞给他时,王仲犹豫了。
那一番推拉与“被逼无奈”的收下溢诚优配,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一个口子一旦撕开,洪流便会汹涌而至。很快,王仲能批条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上门“求助”的人络绎不绝,带来的“小礼物”也从电视机、收录机,升级到了电冰箱、洗衣机。王仲的家,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洋货”陈列馆。
从被动收礼到主动索贿,从满足于自家享用到将多余的电器变卖换钱,王仲的贪欲雪球越滚越大。他忘了初心。更危险的是,他还兼任着海丰县打击走私指挥部的总指挥。这个本该是斩断走私链条的权力,反倒成了他中饱私囊的利器。
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海关罚没的物资仓库。起初,他还找些“照顾上级”、“工作需要”的借口,从仓库里往外拿东西。到后来,借口都懒得找了,看上什么就直接拉走。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甚至默许、暗示手下人也“分一杯羹”,企图构建一个利益共同体,把所有人都拉下水。一时间,整个海丰县的吏治风气迅速败坏,走私活动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加猖狂,甚至被外界戏称为“远东国际市场”。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封封揭发王仲贪腐问题的举报信,如雪片般飞向了省纪委、中纪委。广东省纪委不是没有察觉,但派下去的调查组,要么被王仲构建的腐败网络挡在门外,要么就是被糖衣炮弹所腐蚀,几次调查都无功而返。王仲甚至公然叫嚣:“有人想把我赶走,看谁先走!”其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转机出现在中纪委直接介入之后。1981年,《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揭露王仲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1979年到1981年,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王仲利用职权,侵吞缉私物资、收受贿赂,总案值高达69749元。
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惊天大案。但我们必须知道,在八十年代初,一个国家干部的月工资不过几十块钱。这近7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不吃不喝一百多年的工资总和!其性质之恶劣,对当时党风、政风的破坏力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陈云同志在看到这份报告后会气得手抖。他当即批示:“我主张严办几个,杀几个,判刑几个,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这份报告转到邓小平同志案头,批复更是言简意赅,力重千钧:“雷厉风行,抓住不放。”
即便是在被捕后,王仲依然心存侥幸,百般抵赖。他甚至精心准备了两套账本,企图蒙混过关。在看守所里,他还被发现偷偷藏了刀片,意图自杀以逃避审判。这种种行为,都表明他并非真心悔过,而是畏惧党纪国法的严惩。
1982年12月21日,法院一审判处王仲死刑。他随即上诉。此时,一些人为他求情,念及他曾是老革命,有过贡献,希望能够“枪下留人”。
我个人认为,陈云同志之所以如此决绝,看的绝不仅仅是王仲贪污的这区区几万块钱。他看到的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全新的历史关口,如果不能对这种以权谋私、严重腐蚀党的肌体的行为予以最严厉的打击,那么党的威信何在?国家的法治何在?改革开放的大业又如何能顺利推进?因此,王仲一案,必须严惩,必须成为一个警示,一个标杆。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最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1983年1月17日,王仲被执行枪决。
一声枪响,结束了一个堕落的生命。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挺过来的老革命,最终却倒在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堆“洋货”面前。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为那个激荡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